《真眼看日本(一个中日混血80后的在日生活以及所见所想)》
第11节

作者: 七小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比一下东方人的餐具和西方人的餐具就知道,我们是用筷子(准确地说是东亚人),他们是用刀叉。餐具可以说是人与食物之间的媒介,我们通过餐具进食(当然,对于印度人活着阿拉伯人来说手就是他们的媒介。ps阿拉伯人是严禁左手进食的~)餐具就体现了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也透露了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我相信东方人对待食物是尊敬的,我们用筷子夹起它们,再放入口中,是那么的小心翼翼,谨慎尊重。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在我们还大能熟练的掌握手中的两根小木条的时候,为了吃到怎么也夹不起来的一片肉或者一块土豆的时候,干脆一筷子插下去。这个时候家长大概有严厉,有温和的告诉我们筷子是不可以这么用的,虽然插起来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更方便一点。我的爷爷就是这样,总是要求我必须是夹起来的东西才能吃。我还记得很清楚,有次家里吃的是毛豆炒肉(狡猾的毛豆阿!毛豆一直是我小时候的餐桌大敌,深恶痛绝~囧)。。。大家应该能想象到,那是我最痛苦的一次吃饭回忆。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我们的文化是要求我们通过筷子,和食物之间达成了某种和谐(此和谐非彼河蟹)的默契(夹毛豆可是非常需要同步率的!!力大力小,偏左偏右都不行),才能让食物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想我的爷爷以及广大涯友的家长们也许不会想到什么人豆合一的变态境界,只不过是一直传下来的说不出道不明的一种人和食物的关系在让他们遵守着这个看似微不足道,无关紧要的小细节。

  欧洲人则不同,他们似乎对于食物没有什么尊敬的感情,刀砍之,再插之,总是把食物大卸八块,弄得一团模糊。也许是出自一种对食物的征服欲,可能是自古以来他们的食物都是通过征服得来的吧,把刀叉剑戟从战场上带到餐桌上,然后突然发现~哎呀~不顺手~然后改小了尺寸,继续再餐桌上打仗,最后全部送进肚皮才算是大功告成。
  至于一些用手的国家,我又觉得他们对于食物的态度更直接,从某种程度上说可能比较原始,但是又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离自然更近一些。或者说。。。先摸摸烫不烫手。。囧~烫手总比烫舌头好~不过我发现,印度人的都耐热能力很强大~~我抓起来烫手的刚出锅的饭,他们却能大把大把的握在手里......天生练铁砂掌毛栗神功的好手~~
  再来说下题外话。日本人喜欢把人分为食肉系和杂食系或者食草系。日本人一般都会觉得自己的民族是杂食性的民族,而欧美人就是食肉系的民族。他们也喜欢从这方面来剖析民族性格上的不同地方。食肉系自然更残酷,更为外向,而杂食系的就内向温和一些。这个概念现在还用在人的性格以及穿衣打扮上,如果有个日本人说你穿衣风格是食草系嘛~那大概是说你比较可爱,有东京里原宿的风格,这个概念不大好说明白,看日剧里有些男主叫头发长长,穿衣服很精致时尚,那多半是食草系了。同时他们也会认为你的性格也是食草系的。而食肉系则有些欧美的金属风格的感觉,性格上也多半更有侵略性。还是有些道理的。囧~看来吃饭也是一潭深水阿~~~ 

日期:2010-02-10 01:48:54

  前插了一大段饮食话题~~呃~关于酒的话题下次再说
  紧急回归学校篇
  说一说在日本的中国人,主要还是留学生。(这一段可能和日本关系不大,也有些沉重,对自己人也不好用调侃的笔调来活络气氛了)
  中国的留学生,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世界各个教育发达国家争取创汇的首选目标了。日本已经完成了十年前制定的十万留生计划,开始打出了新的三十万留学生计划。是因为中国学生的素质优秀?还是想吸收中国的人才劳力?你要说是我就要喷饭了~三十万留学生的背后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财政收入啊,稍微粗略的计算一下,平均一个留学生在日本上学5年,一年语言学校四年大学,每年学费统算在80万日元生活费算在100万日元,一个学生五年在日本的消费就是900万日元(当然会有奖学金补助,但是很小一部分。还有实际净花销没有这么大,因为很多人都打零工。)30万留学生就是2700亿日元!相当于190亿人民币!!(什么概念~我算完也气愤鸟!!)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计算,仅供参考。这只是日本一个国家,还不包括英美澳新法德这些其他的留学热门国家。对于这些教育先进国,他们当然开心,因为他们看到的不是飘洋过海来寻找未来的年轻人,而是一个个黄光灿灿的中国金元宝。那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喜是忧?喜忧参半吧。很多国内的年轻人可以到世界各地看看其他地区的情况,开阔了思维方式,增长了知识。忧的是他们到底开阔了怎么样的思维方式,增长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呢?这个一会儿再来讨论。我想先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说起。(虽然这个问题大概已经被无数人开了无数楼探讨过了)

  我觉得中国教育体制几千年来一直都是领先世界的。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平民教育的国家,而科举制度又把平民教育彻底的发扬广大了。(此处就不罗嗦了,如果知识点有错误~请大家表拍我。)这本来该是一件值得我们自豪的事情,但是现在很多人去崇拜西方式的精英教育了。各位涯友大概都看过抨击中国教育体制的文章,应试这两个字我也是从小学就一直听到现在。到底什么是应试教育呢?我想,字表其意,就是应付考试,应付考试为了沃特?为了上学。说到底就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它撇除了学校教育以外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也就是自己开发自己拉,比如喜欢读历史的却没时间做考证,喜欢化学的却没时间做实验)。上的学校越好越是精英。国外的学校自然比国内的好,那上不了国内名校,上了国外的学校那也算精英吧。又加上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是必须要上大学,不上大学就不是精英(当然现在上了大学也不是)。于是千方百计地都要把孩子们送进大学。他们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负责任,孩子们到这个阶段为止似乎都是没有什么选择余地。我想如果有个孩子和家人说,我想去学做面包,家长一定要气到吐血,除非是孩子实在学习太差,家里又没有什么门路才会送到新东方去。

  紧急插叙!!!~~在日本或者其他国家或许不同,小孩子在高中时候基本都会自己决定去做什么了,是上大学,还是去职业学校,还有些人选择直接去工作。他们在这个年龄都对自己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已经懂得了去安排自己的未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有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也许会有人不高兴,但是还是要说日本的孩子比中国的孩子经历的磨炼更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会从高中开始打零工,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的可能性,不像中国孩子一样很空洞说要当记者或者要搞艺术。(我小时候更夸张,全班的小朋友都要当天文学家~)。说几个例子。我认识一个日本的高中女生~她平常业余时间很少,打很多零工,一个月可以有一万多rmb的收入。她告诉我这是在攒明年上大学后的电车费(日本电车费是很贵的),她要上的大学是一所类似国内大专一样性质的学校,是社会福利专业,她就是想做一个介护人,帮助老年人或残疾人打理日常生活。为此她也常去医院或者社区举办的介护讲座去旁听。还有一个吃饭闲聊时候认识的男生,大学一年级,平常在搬家公司打零工,虽然说是零工,他却干得很认真,已经是个小组长了,手下还有管理着一批比他大很多的人。虽然也许他的这份零工对他以后不一定有什么帮助(他是文学系的。。囧`文艺壮汉~),但是在零工时培养的对工作的态度,以及管理的气质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表现吧。还有一个,本来是想放到日本教育篇里说的,在这里拉一下拉。和中国有所不同,日本的大学教育就是兴趣爱好教育,大家尽情地享受教育给自己带来的提高,然而当到选择职业的时候,并不一定选择自己本专业的职业。对他们来说专业是爱好,工作是工作。当然日本的企业招聘除了专业性非常强的研究工作以外都是面向全专业的,比方说电视台就不会只要电视传媒专业的学生。所以一个人日本人在经历家庭教育,个人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之后,将迎来他的职业教育。一般企业有自己的一套培养人才的方式,他们更乐意招收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他们不在乎这个学生之前是学什么的,那是他自己的爱好,到了公司只后才开始真正学习在工作中所要运用到的知识。 他们就这样自己培养改造人才,即获得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又增强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凝聚力。所以日本人在就职以后基本上相当稳定的,很少有跳槽转行的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