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三国——一个乱世的欲望与宿命》
第21节作者:
麻辣摇滚 曾经,他设想过世界上无数的飞来横祸,唯独这一种,是他万万想不到的。按理说他不是张闿,或者说张闿不是他,张闿的所作所为与他无关。但这一回,有关、无关不是他说了算,而是曹操说了算。在曹操眼里,张闿杀了他父亲就是陶谦手下杀了他父亲,再简捷地说就是陶谦杀了他父亲。
杀父之仇,岂可不报?曹操决定要让陶谦以及那座城池——徐州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他们都从人间消失。事实上,现如今的曹操还真有这个能力。因为他有数十万的部队以及一流的谋臣武将,其势足可灭国,何况区区一座徐州城?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陶谦首鼠两端,茫茫然不知所之。
日期:2008-10-15 11:31:17
谁在睥睨天下?
陈宫在与曹操分道扬镳后曾经发誓,一辈子不再见这个“宁负天下人”的人。但这一次,他不得不见他。
为陶谦。
也为徐州百姓。
因为他跟陶谦是朋友。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是不是朋友很多时候不看他们走得有多近,而看他们的心走得有多近。
陈宫和陶谦就是心心相印之人。
所以他们成了朋友。有共同的信仰、爱好、情趣以及做人的准则。
现如今,朋友有难,陈宫要出手相救。他要面见曹操。
曹操却不愿见他。
曹操见一个人或不见一个人,有时候要看有没有共同的信仰、爱好、情趣以及做人的准则,有时候却只看政治需要与否。而这两点,曹操以为,陈宫都达不到。
他们不是朋友,天下人都知道;至于政治需要,那更是无稽之谈。曹操现在在政治上不需要任何人,他只要抵达。
抵达徐州,让那里会呼吸的一切生灵停止呼吸。
却还是见了。
不为别的,只为陈宫当年对他的救命之恩。
不错,是救命之恩。这是一个大汉朝前中牟县令对一个前政治在逃犯的救命之恩。曹操虽然声称要“宁负天下人”,却不愿欠陈宫一个人情。
因为他——
讨厌他。
有的时候,讨厌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别让这个人有恩于自己。曹操此时的心态,正是如此。
所以他把接见陶谦视作“还恩”。还给你一切,以后他奶奶的别再找我唧唧歪歪了。
但陈宫却表错情了。或者说他是抱着说服曹操的心态去见此公的。他对着曹操侃侃而谈,希望他要以天下苍生为念,特别是以徐州苍生为念,不要乱开杀戒。当然了,脑子也要拎清一点,要深刻地认识到陶谦是一个好人。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把好人都杀了,还有什么面目苟活于人世间呢?
陈宫说到这里不由得闭上了嘴。
因为他看到曹操闭上了眼睛。
曹操闭上眼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曹操眼睛闭上后还能露出杀气。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这样的时刻陈宫也终于明白,曹操确实不是一般人。一个敢负天下人的人是不可能听天下任何一个人给他讲大道理的。
他只听从内心的召唤。这个召唤就是曹操现在要杀人。
杀陈宫。
因为陈宫说得太过了。陈宫的语气显然不是一个说客对一个政治家该有的语气,而是老子对儿子的语气。不错,你陈宫是有恩于我曹操,但这就可以成为随便教训我曹某人的理由吗?
不——可——能!
但,曹操终于没杀陈宫。他放走了他。
这一点似乎匪夷所思,不符合曹操的风格。不过往细里想,其实也符合。因为曹操讨厌他。极度讨厌他。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极度讨厌另一个人时,他的本能反应不是杀了此人,而是让他滚得远远的,越远越好。
怕脏了自己的手。
曹操现在就怕杀陈宫脏了自己的手。他不想再见到这个人。这个与他志不同道不合的人。
陈宫只得滚得远远的了,他跑去投靠陈留太守张邈去了。陈宫走得是如此的匆忙以至于没有和陶谦打一声招呼。事实上这样的时刻作为一个被曹操赶出来的人,他也没脸去见朋友最后一面——陈宫打心眼里认定,这是陶谦人生的最后时刻了。
因为曹操已经不可理喻了。
曹操的不可理喻陶谦实实在在地领教了——曹军兵临城下,志在屠城。
徐州城一片凄风苦雨。
陶谦决定站出来,以身饲虎。他让手下把他绑了,送到曹操面前去,任他千刀万剐,只求曹操不要屠城。
有一个人却拦住了他。这个人认为,陶谦即便以身饲虎,曹操也决不会善罢甘休的——杀父之仇,岂是杀陶谦一人可以解恨的。所以,陶谦的选择,可谓不智,此其一;其二,徐州城看上去危如累卵,其实不然。有一个法子,可以救民于水火,解府君于危难之中。不过这个法子,一般人不知道,只有他知道。
陶谦坐了下来,半信半疑地看着眼前这个自信满满的人。
而这个自信满满的人则抬眼看天,一副睥睨天下的神情。
日期:2008-10-16 11:52:56
他不是一般人
这个人叫糜竺。
虽然很多年后,这个世界上会有很多叫糜竺的人,但在东汉末年的徐州,糜竺只有一个。
因为,只有他站出来献计了。
并且,也只有他的计谋被陶谦采纳了。
陶谦之所以采纳糜竺的计谋原因只有一个——他也变得自信满满了。
听了糜竺的计谋后。
当然要细说起来,糜竺的计谋其实也简单。三个字:搬救兵。
既往青州田楷处搬救兵,也往北海孔融处搬救兵。糜竺建议,两处军马合为一处,里应外合,“操必退兵矣”。
陶谦深以为然。
不为别的,只为“孔融”两个字的含金量。
孔融不是一般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一般的人自以为不是一般的人,但孔融不然。孔融是真不一般。
关于这一点,河南尹李膺深有体会。
那还是在孔融十岁的时候,他想去见李膺。但很显然,这样的目的并不容易达到——每天,要见李膺的人太多了,一个年仅十岁的未成年人,究竟有什么天大的理由要见堂堂的河南尹呢?
却是见上了。
孔融给出的理由是“我跟你祖上李相通是亲家啊”;再给出的理由是,在很多很多年前我们孔家的老祖宗孔子问礼于你们李家的老祖宗老子,现如今,我问礼于李膺李大人,难道不应该吗?
李膺叹为观止,被一个十岁小孩的发散性思维折服了。
大中大夫陈炜却一声冷笑。他当场指着孔融的鼻子,然后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也笑了。他也当场指着陈炜的鼻子,同样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如君所言,幼时必聪明者。
陈炜哑口无言——这小子,他奶奶的真不是一般的聪明啊,脑筋急转弯玩得溜溜的。
自此,他和李膺一致认定:孔融不是一般的人,长大了必成一代伟器。
应该说,在n年后,陈炜和李膺俩人的判断部分应验了——成年后的孔融成了北海太守。
的确,北海太守不是一代伟器。可谁又能断言,孔融的人生会止步于此呢?这样的一个乱世,人人都可能成为帝王将相,而已然做上太守的孔融,似乎离一代伟器的目标并不遥远。
糜竺就看好他这一点。糜竺以为,孔融是可以成伟器的,只是缺少一个机会而已。现如今,机会来了,就看孔融能不能抓住它。
那就是搏击曹操,解围徐州,做一举两得之事。所谓一举两得,在糜竺看来那就是孔融若这么去做的话,既可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又可以获取民心。毕竟,这是匡扶正义之举啊。
孔融心潮澎湃了。他奶奶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中流击水三千里,谁比谁强多少啊?你曹操耍横,我孔融竖刀,玩的就是心跳!
他决定起兵,杀奔曹操而去。
但是世间事,往往是欲速而不达。孔融的起兵行动被一个人意外地打断了。
管亥。
管亥是黄巾军的一个头领。在这个世界上,做头领通常最大的问题是你得时刻为手下弟兄们的吃喝拉撒操心。现如今,管亥带领的黄巾军在这方面就成问题了。
他们没有吃的了。
便借粮。
向孔融借。借粮一万石。
只是借的方式有些粗鲁,把北海城给围了。几万黄巾军把一个偌大的北海城围得水泄不通,也把孔融的人生围得水泄不通。
他还要成为一代伟器啊,他还要和曹操试比高,如果连自家的大门都出不了,那就不是一代伟器,而是一代萎器了。
然而局面似乎是向着一代萎器的方向前行。
宗宝死了。
宗宝是孔融手下大将,他死于立功心切,死于管亥刀下。管亥用他滴血的大刀冷冰冰地告诉孔融:要粮还是要命,自己看着办。
糜竺也着急。
糜竺着急的是徐州和陶谦的安危。好几次,他差点都要和孔融说,把粮给他们吧,我们抓紧时间上路。但是这个幼稚的想法很快就被他自己给否了。
因为,事到如今,这场借粮引发的血战已经跟粮食本身没有关系了,而跟北海这座城池有关系。更准确地说,是和这城里的每一个人包括糜竺有关系。黄巾军一旦破城,城中人估计都要死翘翘。
孔融看上去有些手足无措。虽然,他不是一般的人,但现在的形势不是一般的形势,没有人可以力挽狂澜的。
除非出现奇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