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三国——一个乱世的欲望与宿命》
第18节

作者: 麻辣摇滚
收藏本书TXT下载
  要女人还是要江山?这个千古难题今天必须给出一个答案。李儒建议,送出女人,保住江山。
  董卓同意了。老大不情愿地同意了。
  毕竟,此时在他眼里,貂蝉只是个女人,一个有姿色的女人而已,而不是他所不知道的——
  爱情。
  一个没有爱情的女人,可有可无。

  但是很快,董卓又不同意了。
  这其实是一个女人及其姿色所产生的巨大威力。
  貂蝉只告诉董卓两点:
  她的归属问题关系到董卓的脸面。名花易主不是花的耻辱而是主人的耻辱;
  一女不事二夫。她貂蝉生是董卓的人,死是董卓的鬼,绝不再许吕布。
  董卓感动了。
  感动之后是激动。这个突然感觉脸上有光的老男人悍然决定:貂蝉将永远是他的。过去是,现在、将来更是。吕布想得通要认这个事实,想不通也要认这个事实。他不怕这个“奸”雄。
  只是,董卓的这个悍然决定还没等吕布去想明白,有一个人先想不通了。
  李儒。

  李儒知道,是董卓背后的女人让他出尔反尔了。但他想不通的一点是,为什么在董卓的心目中,他李儒的建议竟不如貂蝉的建议来得重要?
  李儒决定去问一个明白。
  董卓给了他一个明白——汝之妻肯与吕布否?
  这话的意思是你他奶奶的别老打我老婆的主意好不好,扪心自问,你小子肯把自己的老婆送给吕布吗?
  李儒只得无言。

  从历史的现场望过去,这基本上称得上是一种绝望的无言了。因为资深谋士李儒眼前分明已看到这样的一幅场景:吕布的方天画戟愤怒地砍向了董卓,随后,他李儒的脑袋也应声落地。
  李儒无可奈何——他当然可以选择先行逃跑,但是以天下之大,又能跑到哪里去呢?
  人,到底是跑不过命的。
  先知先觉的李儒在命运巨大的阴影下瑟瑟发抖,战不能言。

日期:2008-10-8 11:14:36

  什么时候是父子?
  董卓与貂蝉离开了长安。
  这是一种幸福的离开,因为他们有一个美轮美奂的目的地——郿坞。
  郿坞不是长安,胜似长安,它是董卓的安乐窝。
  董卓之所以要带貂蝉去那里,目的有两个:

  避开李儒的唠叨;
  提防吕布可能的暗害。
  不错,董卓在激情澎湃的时候是有过亲手杀了吕布的想法,但是仅此而已——无数的人生经验告诉他,想杀一个人和杀死一个人,是两回事。董卓现在最高的人生理想是——
  不被他人杀死。
  因为,他要享受生活。活着享受生活。

  董卓与貂蝉离开长安去往郿坞是幸福的,却也是伤感的。
  幸福属于董卓,伤感则属于吕布。他被爱情闪了一下腰。
  在目送庞大的车队浩浩荡荡离开长安城时,吕布扶腰而望,仿佛真被爱情闪了腰。很受伤,很无助。
  貂蝉则极好地配合了他的伤感。她在车帘后忧伤地回望吕布,那表情,凄美,幽怨,绝望。
  这样的时刻,对吕布来说,毫无疑问是其人生的抉择时刻。接下来该怎么办?他需要有人指点迷津。
  王允就来指点迷津了。

  王允其实一直预备为他指点迷津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指点迷津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技巧倒还在其次,最关键的是火候。王允以为,现在的火候刚刚好。
  因为吕布必须尽快在杀董卓与不杀董卓间做出抉择,否则,他将被自己身上的无名欲火给烤糊了。
  王府永远是幽暗的。
  一如此时座上二人的心情。王允和吕布。
  王允一声轻叹——为吕布而叹。
  如果事后分析这一声轻叹,毫无疑问,应是王式“指点迷津”的第一步——哀其不幸的开始。
  王允激吕布说:“太师淫吾之女,夺将军之妻,诚为天下耻笑。非笑太师,笑允与将军耳!然允老迈无能之辈,不足为道;可惜将军盖世英雄,亦受此污辱也!”

  吕布听后愤怒了,气得哇哇的,连连拍案而起,差点连厚实的案桌都给拍穿了。
  王允冷眼看他,然后悠悠走出王式“指点迷津”的第二步——怒其不争。
  王允说我就奇怪了我,你吕将军功力如此深厚,拍案桌跟拍豆腐似的,怎么就不敢去拍那个人呢?
  吕布羞愤交加,说不出话来,一副为父子情所困的模样。
  王允顺势解困,走出王式“指点迷津”的第三步——解其心魔。
  他义愤填膺地向吕布指出了董卓掷向他的那一戟,表示他奶奶的那是恩断义绝的一戟,是决定他们父子关系新走向的一戟,吕将军吕大人为什么心甘情愿受那一戟

  你姓吕,他姓董,你们什么时候是父子了?
  王允提醒道。
  至此,吕布醍醐灌顶。是啊,我们什么时候是父子?真父子会为一个女人争得死去活来吗?!
  不。
  绝不。

  但是,“指点迷津”工作却还在继续。
  因为王允认为,要使吕布死心塌地地刺董,一时的激愤是不可靠的。
  必须加火。加最后一把火。
  这是一把圣洁之火。王允在吕布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时高度赞扬了吕布即将进行的刺杀行动。称其是“扶汉室”之举,是忠臣,必将青史留名。
  吕布飘飘然了。
  这实在是人生极难体验到的飘飘然,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青史留名的。
  更重要的是,吕布不仅青史留名,还将抱得美人归。这样的收获预期让他足以下定决心,去把董卓送上不归路。

  他把眼睛眯上了,眯得很狠,很冷。
  很有杀气。

日期:2008-10-9 10:59:00

  悲怨交集
  童谣又起来了。
  这一回的童谣依旧朗朗上口,毫无心机地唱响在董卓回京的道上: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
  董卓坐在车上,微闭双目,听得一脸满足。

  不错,是一脸满足。因为这样的时刻,对他来说,是人生的得意时刻——献帝已下诏禅位于他。董卓现在要做的,只是从郿坞回京,去接受那千万人梦寐以求的皇冠。
  他以为,这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董相国是相国吗?献帝是帝吗?一切都只需一个仪式,让世人明白,谁才是这个国家的最高权柄。
  但是童谣偏偏在这样的时刻唱响,仿佛天意,向董卓传达某种宿命的到来。
  董卓脸上的满足感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
  不安。
  他好像听明白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明白。

  身边的李肃言之凿凿地告诉他,这首童谣,说的是新陈代谢的意思。
  再具体地说,是董氏要取代刘氏的意思。没有“不得生”,哪来“何青青”?一切吉祥着呢。
  董卓重新闭上了眼睛。
  满足重新上了他的脸。
  倒不是他真明白了这首貌似简单的童谣是什么意思,而是他明白了李肃。

  李肃是自己人啊。这么多年忠心耿耿地跟着自己,又是策反吕布的大功臣,他的话不信信谁的?再说此番圣旨就是李肃来传达的,看来一切真要“何青青”了。
  董卓做如是想。
  但是很快,董卓的脸上重现不安。
  不是为童谣,而是为一个道士。
  这个道士拦住了车驾。

  举止异常地拦住了车驾。
  没有人明白他想干什么,包括董卓。董卓只知道,眼前的这个道士手里举着一根竹竿,上面系着一块布,布上两头各写一个大大的“口”字。似乎要让他猜字谜。
  董卓没猜出来,李肃却猜出来了。
  神经病。
  变态狂。
  这是个神经病、变态狂,不要理他。
  李肃对董卓如是说道。

  董卓却若有所思。准确地说,他是被这个字谜给吸引住了。
  布上两口。什么意思?
  吕布。
  电光石火间,董卓脱口而出。
  李肃身上的冷汗“唰”地下来了。不为别的,只为董卓说出的那个名字。

  道士转身就走,车驾却驻足不前。
  李肃以为,董卓的车驾是永远不会向前了。因为他猜出了历史的谜底。
  但是他错了。因为董卓的智商。
  董卓的智商离一个谋士的智商永远差半步——他虽然在瞬间猜出了历史的谜底——“吕布”这两个字,却到底不明白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
  董卓真正明白这两个字代表着什么意思时是在朝堂之上。当时吕布的方天画戟在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后直透董卓的咽喉。那样的时刻,董卓脸上的表情是惊异的,而吕布脸上的表情则漠然的。

  漠然得像那当根竹竿上的布条,肃穆,苍凉。
  当然,董卓死前还明白了一件事——那首童谣的真正意义。
  “千里草,何青青”合起来是个“董”字,“十日上” 合起来是个“卓”字,“不得生”——他奶奶的“不得生”还要解释吗?这就是现场说明啊。
  董卓临死前的心情真叫悲怨交集,无人可以诉说。
  李儒死前的心情也是悲怨交集,无人可以诉说。
  事实上他对自己的死期来临是有预计的,那就是紧随董卓之后——他只是没有想到,董卓会死得这么快,这么笨。
  这么的自投罗网。

  董卓是怎么死的?
  笨死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