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悬疑:女刑警桑佳慧探案之人皮鼓》
第3节

作者: 桑尚琪艾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回到局里,我径直到了技术部。司马强让技术部主任楚飞跟我说说他的发现。
  楚飞告诉我,早上司马局长让他检验鼓皮的材质,他就用刮刀割取了一小点鼓皮,通过元素分析和皮质物分子类比,最初的试验反映确实是牛皮。但是通过多诺万核酸校检,里面竟然含有人类的DNA成分。当时他就懵了,因为从质感来看,确实是牛皮,但为什么会提取出人类的DNA成分呢。在电子显微镜的纵向观察下,原来鼓皮共分两层,最上面的一层是人皮。而且,是通过一种极为复杂的手段沾粘在皮牛上面的,平均厚度不超过0.3毫米,刚好是皮肤表皮层的覆层扁平上皮。两层皮组织沾粘的非常牢固,若非借助电子显微镜,根本无法分辨。这种工艺极为复杂,沾粘所用的胶质也极为特殊,还无法检验其成分,很难想象有谁能做得出来。

  不但如此,楚飞还特意检验了一下鼓身的所用的木料。可无论怎么对比,也看不出是采用的什么材质。但是能发现,这个木料极为坚硬,一般刀具根本无法留下划痕。通过组织碳化沉积试验,这块木料竟然有200年以上的年头。不仅如此,人皮层覆盖的牛皮,也有着同样的历史。也就是说,这是一面200年前做成的鼓,在200年后,被人拆解,蒙上了一层人皮。


日期:2010-2-4 18:53:00

  16、咨询
  (下面文章中的某些名词参考了一些资料,但具体描述纯属胡说八道,甚至纯属放屁,万万不可当真)
  听他说完,我有些发愣,本来鼓面覆盖一层人皮就够悬了,没想到这面鼓本身也充满了更多的玄机。
  楚飞又告诉我们,他的能力也就是如此了,想知道更详细的只能咨询有关专家,并给我们推荐了他的一个在市博物馆的本家长辈。
  由于司马局长手里还有案子,就让我带着这面鼓去市博物馆。
  楚飞这个本家长辈叫唐克,和司马局长年纪差不多,是市博物馆数一数二的专家。听我介绍完,唐克表示很有兴趣。

  他研究了半天,告诉我,这面鼓并不是普通的平鼓,真正的名字叫罅仙鼓,是四川凉山彝族咒人大毕摩祭祀时的一件法器,作用是迷闭善灵,祈请恶鬼。
  我听着有些迷糊,怎么又扯到了四川彝族,还有什么毕摩,毕摩又是什么?
  唐克告诉我,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司。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其中,有一类毕摩叫咒人毕摩。咒人毕摩是世代相传的,以催动咒人、咒鬼的祭祀最为擅长,是凶性法事的主持者。只要他念动咒语,就会有人伤病或死去,这个过程叫“施毕”,类似于下降头之类的。
  由于这类祭祀属于逆天行为,所以在施毕过程中,身边要有助手不断擂响罅仙鼓。意思是,通过鼓声遮蔽善良灵神的耳目,同时,召唤凶恶灵神下界,帮助咒人毕摩完成施毕。
  听他说到这里,我也明白个七七八八了。我心理产生一个疑惑,既然是彝族咒人毕摩的专用法器,怎么会跑到东北的一个市京剧团呢,这有点神奇了。
  唐克又说,我刚才看了半天,肯定是罅仙鼓没错了。鼓身上的一层红漆是后喷上的,本来的面貌就应该是木质外观,取一个聆触神鬼,丝微无距的含义。
  不过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制作这面罅仙鼓所用的木料竟然是琼箜桫桐木。

  琼箜桫桐木?怎么竟是这类我听不懂的名词?我问他什么是琼箜桫桐木。

日期:2010-2-6 14:32:00

  (这个故事有点复杂,我最近还很忙,只能慢慢更新,见谅)
  唐克告诉我,琼箜桫桐是仅产自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北部的独龙江峡谷附近的一种独特树木,植株高达30米,甚至有的可以长到50米以上。其纹理细密,质地轻而坚,甚至可以代替钢铁。
  听到这里,我问他,是不是因为这种树木长在云南,却出现在四川,所有显得有些不合情理。
  唐克摇摇头,不是这个,彝族咒人大毕摩所使用的一种叫束眼骨玲的法器,还有选自西藏野牦牛的头骨制成的。琼箜桫桐在傈僳族具有至高无上的通神地位,其所有祭祀用品大都选用琼箜桫桐制成。比如通天梯,相传是迎驾上天使者的一种法器。但有一点,在传说中,这种木头是极善至阳的神植,用其所作的法器法皿都是具有祈福求祥之意的。但罅仙鼓却是一种极恶至阴的法器,如果是用琼箜桫桐制成的,就很让人费解了。毕竟,少数民族在图腾崇拜方面大都具有一致性的。

  听他这么说,我也觉得有些疑惑,问他是否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唐克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图腾崇拜和祈神求鬼中的冲克之说相当玄奥,本人涉猎有限,或许做这面鼓的人另有其他目的也不一定。
  说道这里,唐克转身打开书架上的玻璃门,取出一个方形书盒,打开后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本薄薄的蓝皮线装本图书递给我。
  这本书看来有很多年头了,书脊上多有破损,书皮里面的纸张呈深黄色。我看到书皮上用繁体字写着“嘉靖朝勘舆本纪”八个字。他对我说,这本书是嘉靖年间著名大臣杨廷和之子杨慎在晚年写成的,于万历元年刊行于世。由于杨廷和和杨慎在官场遍布人脉,里面记载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宫廷秘辛,其中还有些世俗诡闻,曾一度因为内容敏感被禁,后来流传至清朝的也就10余本,一直保存在圆明园善经阁。英法联军进京火烧圆明园之时,慈禧西逃,该书被英法联军劫掠。一名法军士兵拿出一本,辗转多人之手,现在收藏于卢浮宫。大概是民国12年,在国内又出现了两本,据说当时慈禧身边的大太监徐东冒死带出来的,并交给本家一个子侄收藏。后来,到了民国年间,徐东这个子侄的后人因生活窘迫所迫,无奈抛出售卖。至于落于何人之手,就不得而知了。1958年,爱国华侨尚鼎在回国省亲之时于市井间无意发现了一本,花高价购买后赠给了故宫博物院。至于国内的另一本,至今没有找到。我手里的这本,是民国年间由高人精细仿制的,虽然不是真品,但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听唐克讲述了这本书的历史,我彷佛也回到了当年的岁月。唐克又说,这本书里面有一章的一个记载很有意思,说的是嘉靖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四川建昌卫(今西昌市)发生的一次地震,其中提到了琼箜桫桐。你回去可以看看,或许对你们得案件有帮助。但要记住,一定要妥善保存,用完之后,一定要及时还给我,这是咱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我点头答应,将书盒小心地装进自己的挎包内,谢过唐克后,回到了局里。

日期:2010-2-6 15:34:00

  18.史料
  (上文写错了,不是西昌市,是四川凉山州)
  来回这么几次折腾,回到局里已经快下班了,我这才想起老张叔还在京剧团,也不知道他和老孙头聊的怎么样。但我估计应该没啥效果,老孙头典型一个精神病加妄想狂。
  因为急于和老张叔叔说说我们的发现,我给打了个电话,却被提示是关机。给京剧团又去了个电话,团长告诉我,我走后不久,老张就带着老孙头出去了,因为是公丨安丨局在办案,自己也就没问什么,现在俩人还没回来。不过看样子,老张叔的表情十分兴奋。
  撂下电话,我觉得老张叔肯定是问到了什么有价值的线索,看来只有等他回来我们再一起碰碰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