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隋唐英雄传》
第2节

作者: 北溟玉
收藏本书TXT下载
  依小玉之见,当然是《隋书》更为可信一些。道理十分之简单,你们说,是民国的人对清朝了解多一些呢,还是今天的我们对清朝了解多呢?《隋书》成于唐代,《资治通鉴》成于宋代,宋人没理由比唐人更了解隋朝。别忘了,唐宋之间还隔了一个五代呢!当然了,这只是小玉个人的看法。隋文帝之死依然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桩悬案,有待于考古学家和史料学者来为我们解开这个疑团。

  好了,撇开这个谜团,不管真相到底如何,隋文帝杨坚的时代都结束了。在他死后的第八天,杨广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因为他死后的谥号为“炀”,所以后世都称他为隋炀帝。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暴君、大昏君隋炀帝就此走上了历史的前台。翌年正月,隋炀帝正式改元为大业。
  一个波澜壮阔、精彩纷呈、豪杰辈出的年代就此进入了倒计时……
  日期:2012-01-02 09:55:32
  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1)
  咱们中国人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特别喜欢以偏概全。表现在横向上,就是看到某人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把这个优点无限放大,把他夸得完美无瑕;看到某人一个突出的缺点,也把这个缺点无限放大,把他贬得一无是处。表现在纵向上,则是以一个人后半段人生的表现来评判其一生,只要他后半辈子恶贯满盈,那么他前半辈子的所有功绩与亮点就统统归零了,这叫做“盖棺定论”。

  上述习惯性思维在评价杨广的问题上就表现得很明显。那么,一个真正的、丰满的杨广又是怎样的呢?依小玉的理解,杨广这个人很像一部热门电影的名字——《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兼有天使与魔鬼两种面孔,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先来说说天使杨广。
  首先,杨广长得很帅,而且非常聪明,这是遗传所致。杨广的姥爷独孤信是北朝出了名的大帅哥,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帅到掉渣,连史官都忍不住称呼他为“璧人”。所以,杨广出众的相貌应该是独孤信的基因。至于他过人的智商,则十有八九是来自于他那个鬼头鬼脑的父亲杨坚。
  其次,杨广很有才华,尤其喜欢作诗,且文笔极佳。《全隋诗》一共辑录了四十多首隋炀帝的诗歌。其中,最能够代表他艺术水平的是《饮马长城窟行》,其曰:“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听听,“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这小词儿甩得真给力!

  后世文人对隋炀帝的诗作给予了相当高的艺术评价,说他的《饮马长城窟行》“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还说什么“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等等不一而足。当今的很多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启了盛唐边塞诗的先声。岑参、高适等唐代边塞名家其实都是踩着他的脚印儿成长起来的。

  最后,杨广有着出众的军事统帅能力,有二事为证:
  一是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携贺若弼、韩擒虎等名将,统领五十一万大军,南下进攻陈朝。在杨广的统一指挥下,隋军一举攻灭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七十年(从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到公元589年)的分裂割据,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实现了大一统。
  二是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杨广率军北上,一举击溃东突厥铁骑的主力。这一仗打出了十五年的和平。一直到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突厥人都不敢南下侵略中国。突厥的一哥启民可汗甚至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同隋炀帝的一次会面中表示愿为“臣民”,并请求“变改衣服,一如华夏”。
  既能文,又能武,长得帅,还是个帝二代,这哪里是人啊,分明就是不慎遗落人间的天使嘛!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隋炀帝似乎是一个胸无大志、贪图安逸的昏君。真实的情形刚好相反,隋炀帝恰恰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进取精神的帝王。他的雄心壮志丝毫不亚于秦皇汉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杨广这辈子,始终都以成为一个卓越的帝王为奋斗目标,且从未发生过动摇。
  他不仅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老杨到了晚年的时候,就有点儿老糊涂了,“不悦儒术,专尚刑名”。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的夏天,他借口现在的学校多而不精,就“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想想真是有点儿让人哭笑不得,偌大一个国家,居然只有一所学校,且学校里面只有七十二名学生!猪撞树上了,老杨撞猪上了。
  老杨不喜欢文化,但是阿广喜欢啊。于是,他就在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秋天,颁下了一道诏书,强调“君民建国,教学为先”。听听,这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穷啥都不能穷教育”基本上就是一个意思。阿广还说了,无论你是在家自学,还是在学校学习,只要“学行优敏,堪膺时务”,他就会“随其器能,擢以不次”。于是,各地的学校又陆陆续续地恢复了,大隋的天空下又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

  不仅如此,阿广还十分重视图书的管理和整理工作。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开始,隋炀帝就不断充实秘书省(国家图书馆)的力量。到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秘书省的工作人员已经增加到117人了。当时,西京大兴(就是今日的西安)的嘉则殿中有图书37万卷,阿广命秘书省认真整理,最终筛选出“正御本”37000卷,藏于东都洛阳的修文殿。他还让秘书省抄写了50份副本,分为上、中、下三品,分别收藏在大兴、洛阳的宫、省、官府。虽然此举不像开疆拓土那样引人注目,但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咱们应该向隋炀帝竖个大拇哥儿。

  日期:2012-01-03 08:31:02
  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2)
  在政治军事方面,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亲率大军击败青海的吐谷浑,之后他继续西行,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最后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出行绝对不是为了游山玩水,因为没啥好玩儿的,入眼所见,不是荒滩,就是沙漠,且气温常在零度以下。在行进过程中,隋军多次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士兵冻死大半,官员大都失散,阿广本人也吃尽了苦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皇帝西巡到达这么远地方的,只有隋炀帝一个。

  阿广的苦没有白吃,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的君主与使臣纷纷前来谒见,表示愿意做大隋的小弟。这样,自东汉末年封闭了三百多年的古丝绸之路被再次打通。而这个继张骞之后的打通者赫然便是大隋帝国的第二任皇帝杨广。为了炫耀中华盛世,阿广在张掖举行了盛大的万国博览会。诗作《饮马长城窟行》就是在这次博览会上写下的。

  至此,大隋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有多盛呢?小玉的回答是,远远超过了唐朝的鼎盛期——“开元盛世”。
  农耕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人口数量;第二是田地数量。我们就用这两方面的数据来说话。
  先说人口。隋文帝登基之初,全国人口大约是400万户,而到了隋炀帝登基之时,人口总数已经飙升到890万户。按每户有六口人(那时可不施行计划生育)的标准来计算,全国人口当不下5000万。也就是说,早在隋朝时期,我国就已经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了。
  单纯的罗列可能显得有些单调,我们不妨通过对比来感受感受。唐朝的鼎盛时期自然是“开元盛世”了。那么,当时的人口有多少呢?小玉告诉大家,760万户,合4500万人。也就是说,盛唐的人口居然都赶不上隋炀帝登基之初的数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