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的权杖——中国历史上的权谋与政变》
第34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句话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此刻,灵帝刘宏站在大汉朝列祖列宗的牌位前,他不可能不想到一件事。
  那就是:东汉天子皆不永年。
  这一年,刘宏已经三十三岁。
  他还能活多久呢?
  冬日的阳光照射在洛阳南宫的嘉德殿内,无力地抚摸着灵帝刘宏苍白的脸颊。刘宏看见曾经的自由、快乐和幸福像是漫天飘舞的碎片一样从他眼前闪过。
  刘宏看见它们依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他伸出手去,却只挽住了一片虚无。

  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
  他不敢去想象自己失去了帝国抑或帝国失去了自己后是一种怎样的凄凉景况。然而这句令他毛骨悚然的话还是一次次地在他脑中浮现。
  忽然间,刘宏感到一阵从未有过的胸闷和眩晕。
  帝国太老了。
  而天子累了。
  中平六年(189)的夏天,灵帝刘宏一病不起。

  联想到已经在洛阳的酒楼茶肆中流传了半年之久的那句可怕的预言,大臣们慌了,马上敦促皇帝立太子。
  刘宏把两个皇子叫到了病榻前。
  长子刘辩东张西望,抓耳挠腮。刘宏叹了一口气,把目光转向次子刘协。
  刘协静静地站在那里,敛首低眉,神色庄重。
  刘宏有心想立刘协为太子,可他知道那些恪守长幼尊卑之礼的士大夫们是绝不会同意的。

  病榻上的刘宏左右为难。可他的病情却一天天地加重。刘宏知道,列祖列宗们在催他去做述职报告了。他的日子不多了。
  刘宏直到死也没有立下太子。
  他把这个帝国最为首要且最为重大的政治难题抛给了身后的人。
  可后人却没有用智慧解决这个问题,而是用鲜血和刀剑。
  因为刘宏除了优柔寡断之外,还在临终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直接成为即将到来的这场流血政变的导火索。

  他把刘协托付给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西园军的上军校尉蹇硕。
  弥留之际,皇帝秘密召见了蹇硕,把年仅八岁的刘协叫到蹇硕的跟前,说:“爱卿,小皇子就托付给你了。”
  蹇硕和何进本来就因兵权之争而相互忌恨。如今,先帝托孤,蹇硕无论在公在私,都要力挺次子刘协。而何进是刘辩的舅舅,且刘辩是长子,在公在私,他都必定要拥立长子刘辩。
  所以,蹇硕与何进注定不共戴天。
  四月十一日,灵帝刘宏在嘉德殿驾崩。当天,蹇硕就邀请何进入宫共商国是。

  皇帝没把长子刘辩立为太子就撒手西归了,何进心急如焚。他匆匆入宫,决定和蹇硕进行最后的谈判,说服他拥立刘辩为帝。
  心事重重的何进刚刚迈上嘉德殿的台阶,忽然有种异样的感觉。
  他觉得今天的南宫多出了一种诡异的气氛。
  除了天子驾崩的哀伤与凄凉之外,似乎还有什么?
  可他说不清。

  他拾级而上的脚步变得沉重而迟缓。就在这一刻,何进看见台阶之上闪出一道熟悉的身影。那是他的老朋友、蹇硕的手下潘隐。
  潘隐急促地喊了一声:“恭迎大将军!”
  何进朝潘隐点头微笑。可他发现潘隐的表情有些不对头。这个老朋友不但一脸的焦急不安,还不断地朝他挤眼睛。
  何进的笑容僵在脸上。
  他并不知道灵帝托孤之事。
  他也不知道此刻的蹇硕已经在嘉德殿上为他张开了一个口袋。
  可忽然间他就转身了,用平生最快的速度向宫外跑去。因为他已经知道今天宫中的诡异气氛究竟意味着什么了。

  蹇硕从嘉德殿冲了出来,看见一个仓惶的背影迅速远去。
  他立刻下令关闭各重宫门。
  可何进没走正门,而是从一道侧门逃出了宫。
  虎口脱险的何进出宫后立即召集自己的军队进驻百郡邸。
  百郡邸是帝国各地方政府驻中央的办事处。何进此举明显是要给各州郡施加压力,让他们与他一道共同拥立刘辩即位。
  此时的何进一刻也不愿再等了。

  (未完待续)
  日期:2007-5-18 20:24:29
  (续前)
  第五章 荆棘丛中的帝座
  ——东汉的覆灭

  四
  中平六年(189)四月十三日,灵帝刘宏驾崩两天之后,年仅九岁的皇子刘辩即位。尊何皇后为太后,临朝听政。大赦天下,改元光熹。封刘协为勃海王。由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共同辅政。
  东汉历史上不断出现的宦官与外戚的对决即将再次重演。
  这一回,谁会死在谁的手上?
  何进准备收拾蹇硕,袁绍进言,应一并诛杀所有宦官。

  与此同时,蹇硕给大长秋赵忠和中常侍宋典发了道密函:“大将军兄弟把持朝政,欲阴谋诛杀先帝左右,扫灭我曹,但因我手握禁军,故仍迟疑。今宜关闭各中枢机构,即刻捕杀何氏兄弟及其党羽。”
  蹇硕忘了,中常侍里还有一个人也是何进的老朋友。
  他叫郭胜,是何进的同乡。当年正是他接受了何进的贿赂,把如今的太后选入宫中的。郭胜对于何氏一门的显赫功不可没,正等着何进报答他,当然不会把屁股坐到蹇硕一边。所以他和赵忠等人商议之后,就把蹇硕给卖了。
  蹇硕的密函很快就到了何进手上。
  几天之后,蹇硕突然被一群黄门令逮捕,旋即被杀。
  清除了蹇硕,何进松了一口气。可麻烦还远远没有结束。外甥虽然当了皇帝,可如今帝国的外戚不只一家。
  除了他何氏,还有董氏——也就是董老太后和她的侄子、票骑将军董重。

  董重每次跟他照面,都是红眼对白眼。而董老太后也已不止一次吵着要跟何太后一起坐在朝堂上听政。何太后没把她当回事。老太后就指着她的鼻子破口大骂:“你今天这么嚣张,还不全仗着你哥吗?我跟票骑将军打声招呼,他要砍掉何进的脑袋易如反掌!”
  何太后跑来跟哥哥哭诉。
  何进听罢,冷笑了一声。他知道自己又有活干了。
  中平六年(189)五月,何进联络三公一起上奏天子,说董太后指使中常侍夏恽等人长期贪污受贿,从各州郡搜刮聚敛的财物悉数进入太后的永乐宫。并且依照祖宗的规矩,董太后作为藩王之后不得滞留京师,应将其遣回封国。
  天子当然准奏。
  五月初六,何进突然率兵包围了票骑将军府邸,收缴了董重的印绶。董重被迫自杀。
  一个月后,董老太后暴卒。据说是忧怖而亡。
  但是洛阳坊间却流传着不同的说法。百姓们从此对何氏腹诽不已。
  五月十七,举行灵帝的葬礼。

  何进托病不参加。他怕宦官们像蹇硕那样在宫中对他下手。
  七月,迁徙勃海王刘协为陈留王。
  这当然不是小皇帝的意思,而是大将军的意思。勃海王的封地太远了,而陈留就在京师的眼皮底下,便于监控。
  袁绍不断催促何进对宦官开刀。
  可是,东汉帝国的这最后一位大将军,仍跟二十多年前的窦武一样,不愿意大开杀戒,而宁可采用政治手段。他向太后进言,请求罢免所有中常侍。太后说:“宦官统领禁省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废除。”

  何进无奈,就想先杀几个领头的。袁绍说不行,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
  此时此刻,宦官们也都没闲着。他们在何进身边找到了一个脆弱的突破口。那就是何进的继母和异母弟何苗。他们如今虽然成了帝国的“第一家庭”,可仍然改不了当初过苦日子时养成的习惯——他们爱钱。
  于是宦官们就给他们钱。
  他们就对太后说:“大将军一心想清除您的左右近侍,实际上是想削弱您的势力,由他一个人独霸朝纲。”
  半信半疑的太后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诛杀宦官一事就此搁置。
  袁绍急了,再度向他献计:召集四方猛将率兵进京,胁迫太后。何进欣然赞同。可他的手下陈琳却极力反对:“如今将军总揽皇威,手握重兵,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以燎毛发。一旦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天下必然顺应!倘若委弃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正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为乱阶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