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的权杖——中国历史上的权谋与政变》
第2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一点谁都清楚,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让我们跟燕文侯一起听他往下说:“倘若秦攻燕,就要逾云中、九原,过代郡、上谷,战线数千里,即便攻占燕都,秦国也会担心难以固守。而倘若是赵攻燕,号令一出,不出十天便会集结数十万军队进驻东垣,进而渡滹沱、涉易水,不出五天便可直抵燕都。因此,秦攻燕是千里之外做战,而赵攻燕是百里之内做战。倘若大王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依我看没有比这更失策的了。”

  最后,苏秦将意图合盘托出:联赵抗秦方为上策。
  这一说正中燕文侯下怀:只要跟赵结盟,天塌下来也是姓赵的顶着,他何乐而不为呢?只是燕弱赵强,要攀这根高枝谈何容易!如今这小子自告奋勇,他当然乐得做个顺水人情。
  燕文侯当即赐给苏秦车马、金银、布帛,资助他去赵国。
  苏秦的好运来了。当初看他不顺眼的赵国宰相奉阳君死了,于是苏秦直接觐见了赵肃侯。他洋洋洒洒地分析了一大通国际局势,紧接着又使出了他的杀手锏:“天下还没有哪个国家像赵国这样被秦国视为心腹之患,可它为什么没有全面进攻赵国呢?”
  听到这样的话,没有哪个国君不会竖起耳朵。

  苏秦说:“秦国正是担心韩和魏从后面暗算。因此,韩和魏就是赵的南面屏障。而秦国的战略意图就是逐步蚕食韩和魏,一旦它们屈服称臣,秦国就没有了韩和魏的窥伺,到时候赵国的灾难就降临了。这正是我替您担忧的。”
  话说到这里,赵肃侯肯定已经在频频点头了——这何尝不是他担忧的呢?因此,苏秦的结论便是顺理成章的:韩、魏、齐、楚、燕、赵六国合纵结盟。任何一国受到秦国攻击,其它五国必须全力相救,哪一国坐视不理或背弃盟约,五国便共同讨伐之。
  所以,苏秦的高明之处并不仅仅在于他口若悬河的辩才,也不仅仅在于他对国际战略形势的谙熟。其实这些都不过是表面的,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他能够准确地捕捉这些诸候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他们真正的需要。
  卡耐基说过:当我去钓鱼的时候,我不会去想我要吃什么,而是想它们所需要的。你为什么不用同样的常识,去“钓”一个人呢?
  为什么我们只谈自己所要的呢?那是孩子气的,不近情理的。想想你永远在注意你的需要,但别人对你却漠不关心。要知道,其他人都像你一样,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
  世界上唯一能影响对方的方法,就是谈论他所要的,而且告诉他,如何才能得到它。

  苏秦从鬼谷子那里所学到的,或许也不过就是这种高明的“常识”。
  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称为谋略。
  赵肃侯最后欣然接纳了苏秦的“合纵”之策,马上给他兵车千辆、锦绣千束、白璧百双、黄金万镒,让他浩浩荡荡开赴其它诸侯国。
  “钓”住了燕文侯和赵肃侯,苏秦又如法炮制,一路“钓”了过去: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最后,六国合纵大功告成。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途经洛阳。
  《史记》说他是“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战国策》也称他“将说楚王,路过洛阳”。意思好象都说他是顺道。

  可我宁愿相信他是刻意回了一趟老家。
  这是多么不一般的衣锦还乡啊!
  听说大名鼎鼎的苏秦来了,沿途的诸侯国纷纷派出使者,一路替他护送车骑辎重,那阵势不亚于君王出巡。堂堂的周朝天子周显王一听就慌了手脚,连忙清扫道路,并派出专员到郊外恭迎慰问。
  苏秦回到家时,兄嫂、弟妹、妻妾全都“侧目不敢仰视”,俯首跪地伺候他用膳。
  苏秦笑了,对他嫂子说:“为什么你当初对我那么傲慢,而今又如此谦恭呢?”
  嫂子弯腰匍匐着,把脸贴在地面上,谢罪说:“见季子位高金多也(我看见小叔子地位高金钱多啊)。”

  这位嫂子回答得多好啊,既简洁又坦率。
  苏秦听完,长叹一声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时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连亲戚都这样,更何况其他人呢!再说了,假如我当初在洛阳有良田两顷,今日岂能佩上这六国的相印!?”言下之意:我要经营的是整个“天下”,而不是你们心目中的几亩薄田!当初还教训我说“要追求百分二十的利润”,可你们瞧瞧我今天的成就,一分本钱不花,就赚来了六国宰相,这又是多少个“百分二十”呢?

  苏秦发完感慨,便“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估计那里三层外三层的乡亲们都眼巴巴地等着呢。当初借给他一百钱当路费的朋友这回可发了,苏秦给了他一百金(相当于一百万钱)。随后,苏秦又一一报答了那些曾经对他有恩的人。他随从的人中只有一个没得到报偿,马上提出了抗议。
  苏秦看了看他,说:“我不是忘了你。你当初跟我到燕国时就不止一次想要离开我。当时我正处于危困之中,因此深深地埋怨你。所以,我把你放在最后,你现在也可以得到赏赐了。”
  从此以后,估计没人敢跟他闹罢工了。
  苏秦回到赵国。赵肃侯立即封他为武安君。当合纵盟约送到秦国后,《史记》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日期:2007-3-7 20:34:29
  (续前)
  然而,六国合纵并非铁板一块。它们既然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走在一起,当然也随时会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各奔东西。
  对于六国合纵,秦国当然不能坐视。在其处心积虑的谋划之下,齐魏联手攻打赵国。齐魏此举,已令合纵盟约变成一纸空文。赵王谴责苏秦。苏秦惶恐,向赵王请求出使燕国,说一定要报复齐国。
  苏秦离开赵国的同时,六国合纵宣告瓦解。

  苏秦赴燕之后,燕文侯卒,太子登位,是为燕易王。燕易王是秦惠王的小女婿。可他的御座尚未坐热,齐国军队便趁其国丧之际大举进犯,一连夺取十座城邑。燕易王立刻召见苏秦,说:“往日先生至燕,先王资助先生觐见赵王,遂完成六国合纵。现在齐国先是攻打赵国,继而攻打燕国。都是因为你,才使燕赵两国让天下人耻笑。”
  燕王的这一番话,已经让苏秦无地自容。可接下来这一句,则无异于让苏秦去送死。
  年轻的燕王说:“先生,能替燕国收复那些被侵占的国土吗?”
  苏秦说:“请大王让我去收复失地吧。”
  那一刻,苏秦的面容肯定是悲壮的。
  苏秦的此次齐国之行估计不像他当初游说六国时那么胸有成竹了。

  此行或许更像是在赌命。
  昔日“纵约长”的无上荣耀而今已变成一副令人难堪的沉重枷锁。所以,苏秦只能兵行险着、剑走偏锋了。
  他面见齐王时,拜了两拜。
  俯首时,他向齐王表示庆贺。抬头时,却向齐王表示哀悼。
  齐王立刻把手按在了佩剑上,发出质问:“为什么庆贺和哀悼相继来得这么快呢?”
  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之所以不吃乌喙这种毒物,是因为它虽能暂时充饥,但毒死和饿死也没什么区别。如今燕国虽然弱小,可也是强秦的女婿之邦。大王贪图十座城邑之利,却与强秦结下深仇。倘若让弱小的燕国打前锋,而强秦做后盾,如此招惹来天下最精锐的部队,这样一来齐国就跟吃了乌喙一样。”
  齐王当然不会料不到这一层,按说他也不用苏秦来提醒。可问题是:这十座城邑他的确吃得不太安心。强秦无事都会举兵,更何况这次的理由如此充分——为女婿报仇!
  苏秦的确是说到他心坎上了。他这是在饮鸩止渴啊。
  齐王神色凝重,说:“那该怎么办?”
  苏秦又侃了一通,其实就一句话:归还燕国的十座城邑。
  齐王也爽快,就一个字:“好。”

  苏秦人在齐国,可燕国国内已经谣言四起、诋毁满天,人们说他是“左右摇摆、反复无常之人”,是“卖国贼”,“将作乱”。
  苏秦恐生是非,立即回到燕国。
  然而,燕王却不恢复他的官职。
  苏秦去拜见燕王,自谦了几句,牢骚了几句,接着就直奔主题了:“肯定是有人以不诚实的罪名在大王面前中伤我。然而,我之不诚实,正是大王的福气。”
  我估计燕王听到这肯定楞了一下。

  这就是苏秦的辩才。你说我不诚实。对,我承认,我不诚实。可问题是,凭什么说诚实一定就是好的?不诚实一定就不好呢?
  我们且来听听他怎么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