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国有银行基层经营,管窥中国金融乱象》
第13节

作者: 螺蛳及顶伟大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人喜欢分析国家粮食现状,大少以为不是闲扯而是瞎扯。因为以国度之广大土地之辽阔气象之万千,一个局外人是不可能了解全部实际现状的,官府的公开数据连银行的帐面都不牢靠那土地粮食更是扯上加扯,所以大少以为分析粮食问题应该从官府的粮食策略倒推粮食实际状况更可靠一些。有篇帖子从国际粮农组织公开的中国粮食进口量倒推算中国目前的耕地状况应该是同一个道理。

  日期:2011-05-17 00:37:43
  大少说句话各位看官可能难以置信,坚定认为粮食不会出问题的是什么样的群体?告诉你,正是农民!
  日期:2011-05-17 00:40:15
  大道至简,见微知著,大少以为中国目前粮食策略就是七个字:产量与心理的较量。在目前(注意是近年而不是长远)国家在粮食问题上根本不是用经济或行政手段处理社会经济问题,而是在学曹操学孔明学秦侩四两拨千斤的伎俩,所以这是个险招,但天数未尽总能成功。于是才有经济论坛上总是分析不了闹不清楚的经济现象:击鼓传花不崩不溃,涨了不少但总能吃饱。

  日期:2011-05-17 00:41:59
  呵呵,大少不是总结出来而是感悟出来的。产量咱们先放一放,先扯粮食心理。大少简单认为分成三个群体比较合适:管理者、市民、农民。
  日期:2011-05-17 00:44:52
  看农民的心理:坛子上对粮食问题的担忧主要来源于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土地的侵占二是劳动力的流失三是种植成本的提高四是国家对成品粮价格的控制。对上述四个方面的数据除了最后一项,其他的恐怕连温相自己也说不清楚。但奇怪的是,农民本身并不觉得粮食会出问题。首先可能的原因是农民只要自己吃饱只要自己家中有库存,社会粮食的问题与他们无关;第二个理由是粮食种植生产是反复循环进行的,一边在消耗库存一边还在不断生产;第三个理由是家家库存不小,这个理由大少下面还要分析。

  日期:2011-05-17 00:47:16
  看市民的心理:一种是无担忧无储备,大小官员居多;二种有担忧但不储备,理由是三年自然灾害粮食那么短缺饿死的还不都是农村人?三种是有担忧有储备,大少认为此种人不在少数,从粮食销售商特定价格区间的品种销售量周期性波动可以反证近年相当一部分群体的粮食家庭储备周期和平均家庭储备量。
  日期:2011-05-17 08:29:38
  呵呵,楼上谈经营损失,大少忍不住多扯几句。单说利率掉期业务,那可是各家银行的顶级黄金客户,各家做掉期门槛差不多,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存量一亿以上,推广之初略有浮赢,全面推开,天崩地裂,那真叫一片哀号调入无底洞中。私企客户自己赔不起,国企客户后有国资委的追责。尽管协议白纸黑字风险自担,对这样的客户群又能如何呢?台上谈判台下握手,把酒言欢,大少前帖说过,刀子磨亮,管家砍雇主罢了。

  日期:2011-05-17 12:54:49
  粮食问题大少闲扯管理者的心理和策略:一是对实际情况的了解,转//基//因问题上除了来自大佬家族的压力外,主要应该还是忧心悲剧的重演,少//奇说过,饿死人是要被写进历史的,呵呵,那病死人一定是怨天别尤人了;二是中//央与地方的配合与博弈,粮食分级储备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有一级政//府的地方就应该有一级储备,有几十年前的教训,本土地方官员更愿意的是粮食在本地农民手上而不是统一集中收走;三是目前情况与三/年自/然/灾/害不一样,三/年自/然/灾害是地方无粮而并非中/央库战/备库也无粮,因为浮夸造成中/央粮食的集中又因大食堂造成地方粮食的浪费,许多地方饿死人是赈灾不及时开仓晚了导致的,现在是从抛仓平物价到暂停收购保持市场供应量却都是从中/央库开始执行的,至少说明中/央在这个问题上对地方的控制力远不如几十年前了,许多地方储备理论上应该是现粮储备但从公开信息看其中不少是货币储备或者叫市场储备,可以翻翻关于某些地方救灾的先进事迹报道,地方对救灾粮及时筹措的先进事迹好象基本上都是按照预案披星戴月及时找中间销售商在市场上解决的,换句话说不知道是不是有相当的地方储备在粮食中间商的仓库里;四、民间对中/央库到地方库的存粮有许多质疑,大少不谈这个,但有一点是有蛛丝马迹的,就是看当年当季政策性收购贷款的投放量可以推测当年当季的实际收购量,尤其是主渠道农发行和农行的分科目信贷报表各年连续性分析;五、去年以来,面对质疑,通稿的口径是“紧平衡”,啥叫紧平衡?大少理解就是总平衡也是动平衡前提下的紧平衡,任何环节不能出一点岔子,可退可进的文字解释。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在“紧平衡”下,市场供应非常充裕,甚至市场上国有大粮商需要在一些特定品种上进行促销。总平衡动平衡比如储备肉,应该是冷库中的肉加猪圈里的猪再加猪圈里母猪肚子里的小猪等等总和,一定时期内可生产出来的总量与该时期内消耗总量的动态平衡。我们实际看到的是市场供应量保持了充足的赢余,足以对消费者产生粮食生产稳定的心理冲击,不会产生大面积个体囤积,但既然是紧平衡又是动平衡,供应的多了就是储备的少了,所以是高人险招。

  日期:2011-05-17 12:58:38
  很久以前有个1=1+1+1+1+1。。。的故事,是说一个单位院子里看门老头种了一棵树,年底各部门写总结汇报,工会写组织退休干部植树节种了一棵树,团委写团员青年节种了一颗树,业务部门写客户捐增种了一颗数,后勤部门写绿化种了一颗树,保卫部写工作之余种了一个颗树,办公室一汇总,呵呵,今年种了五颗树,领导主席台发表重要讲话,嘿嘿,院子里已经一片小树林了。

  大少希望粮食储备不是种树。
  日期:2011-11-23 12:39:39
  各位朋友好。密码丢了六个月,偶然的机会找回来了,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领导感谢编辑,还有朝夕与共的楼友兄弟姐妹们。
  刚看了,站内信比较多,大少会抽时间逐一回复。现在起有需要联系的朋友也请直接站短这个ID,给各位添麻烦,致歉了。
  日期:2011-11-23 21:24:22
  各位晚上好。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迢迢,水迢迢,功名净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呵呵,元曲同享。

  日期:2011-11-23 21:34:55
  近期四单开发贷申报项目,土地当年摘牌,多期滚动开发四十万至一百万平方,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背景。
  评估的数据甄别,大少得出结论简单表述如下:今年拿地的开发商以同区域同品质同类楼盘最高售价、建安成本持平略低评估的赢亏平衡点约为89%近90%,换句话说,若房价不能持续涨或房子不能全部售完,开发商就是活雷锋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奇怪的是明知今年调控力度之大怎么还有极少数开发商积极拿地并乐此不彼呢?
  日期:2011-11-24 09:07:14
  ID卢斯卡贝尔先生站短讨论过房地产到期信托的问题,理论上先生分析的都没错。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开发贷陆续到期信托融资陆续到期等等,有违约的吗?在大少所见还没有,所闻也只是压力大违约的没有,大少相信违约概率会很小。全社会除了没权的屁民外都在齐心协力阻挡着房地产资金链的断裂,撑过年末就是胜利,以最高层的口号和最底层的期盼如果没有奥黑做外援春节前是搞不死房地产的。先去开个会,稍后连同开发商高价地赢利的猫腻一起谈技术问题。

  日期:2011-11-24 23:00:48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