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
第55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管李渊愿不愿意,身处此地他都必须要去面对一些必须面对的朋友和敌人,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他真的没有多少猎丨枪丨可以拿,兵力有限。虽然他知道在这个乱世之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面对利益,朋友之间有时候翻脸比翻书来得快。此时的他面对的不光有来自隋炀帝的猜疑,农民军的骚扰,还有另外一支强敌——突厥。

  大业十三年(617)的正月,北方突厥来犯,在太原以北的马邑郡(今山西朔县),唐军与突厥展开了一场激战。当时李渊父子并没有亲自出马,而是派副手高君雅统兵,与马邑郡守王仁恭联合作战,结果被突厥兵打得满地找黄板牙。按照隋朝的法律,战败是要受到制裁的,江都(扬州)隋炀帝派人前来,要处决王仁恭,同时也限制了李渊一定的自由。所谓限制自由,就是相当于监管起来。这还不过瘾,隋炀帝在监管前面又加了一条就地免职,等候下一步处理。

  下一步,下一步到底是哪一步?李渊陷入了恐慌,人吓人会吓死人的!
  等候是最让人煎熬的一种过程,因为你不知道等候来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这就好比是拿一把钝刀子去杀人,让人来得很痛苦不痛快,不痛快往往比死更让人受煎熬。
  有爱较真的史学家们这时候站出来为李渊喊冤,说失败的原因是因为高君雅自恃是隋炀帝的亲信,不把李渊放在眼里,不听号令才导致失败的。李渊身边有两个副手,一个是王威,另一个就是高君雅,这两个人都是隋炀帝派来监视李渊的亲信。不过,以突厥当时的实力,就算是李渊亲自披挂上阵也难保不败。
  李渊因此受到羁押,他开始变得抑郁了,他抑郁是因为那个反复无常的皇帝杨广同志对他失去信任和耐心。先前隋炀帝对自己就起过疑心,好奇会害死猫,疑心会害死人。李渊对李世民说,他担心就此“家破人亡,为英雄笑”。李渊同志还是很好面子的,他居然这时候想到自己“为英雄笑”。
  这是官场混的人的通病,把脸面看得重于一切,而脸面又往往连着屁股下面的座位,位置丢了,那剩下就只有让人笑的份了。
  李渊让李世民先逃到河东找他哥哥李建成起兵,自己留下来应付局面。李世民不舍,欲带父亲一起离开,这时候父子还是情深意长的。十八岁的李世民在搽眼泪的时候冒出了一句“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这个天才少年李世民这时候的表现还是很可爱的,劝他老子落草为寇,跑到芒砀山去当黑社会。
日期:2009-05-25 22:51:44

  高高的芒砀山,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唐国公。看来,也只有这样了,李渊决定使出最后的杀手锏——不当山贼,先装孙子。
  看着李世民,李渊估计只有苦笑。不到迫不得已,他当然不会选择离开太原。这里是他的根,是天意赏赐给自己的根基,失去了根基,万物就失去生命的意义,命运就不掌握在自己手上了。这时候他已经不指望能攀上隋炀帝这门表亲了,俗话说,老表老表害人精,老表老表害人不轻。
  这时候李渊从各种渠道打探来来的消息,对自己都是不利的。隋炀帝已经不再信任自己了,在身边安插了两名副官来监视自己,看样子对自己动手是早晚的事。如今李渊作战失利,正是送羊入虎口的一个机会。李渊的紧张情绪引发了他身边每一个人的恐慌。
  李渊把各种可能都放大十倍百倍地估计了一遍,他不愿意打无准备之仗。他能想到的最好结果,就是侥幸不被杀掉,免职或者降级使用。但这对于李渊来说也不是一件值得高兴地事情,这意味着他将丧失军队的领导权。在当时看来让他失去兵权,无异于让他去送死。
  马邑兵败本是一件小小的兵败事件,败了的仗下次可以再赢回来。

  但这样一个小小的事件却在李渊父子和那些旧友故人心里掀起了轩然大波,而历史的拐点在此时已经初显端倪。
  小事件注定要掀起大波澜。
  数日之后,事情突然又有了变化,隋炀帝杨广不知道基于什么考虑,又派遣使者赦免了李渊。李渊笑不出来了,他不知道这又将意味着什么。
  死里逃生让李渊坚定了造反的决心,因为他知道自己侥幸躲过了初一,却不一定能躲过十五。而他的命运不能完全建立在杨广老表时好时坏的心情基础之上,哪一天杨广喝水呛着,吃饭噎着,只要他不高兴,都有可能随时会要了自己的命。
  如此死法让人失去尊严,此时李渊心中只有一个想法,珍爱生命,远离炀帝。
  李渊父子开始紧锣密鼓地为起兵着手准备,自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李渊通知远在河东郡的李建成秘密联络民间豪杰,等待号令。就在李渊蠢蠢欲动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让他大跌眼镜的事。马邑的鹰扬府校尉刘武周杀了太守王仁恭,公然造反作乱,在勾结突厥人击破了雁门的朝廷讨伐军之后还大言不惭地称起了皇帝突厥,突厥人册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看样子,有事没事造个反还真是一件很有前途的事业,一件很有赚头的买卖,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和自己抢着造反。李渊本来是一个做事犹豫,行事谨慎之人,如果不是内心承受了极重的心理压力,以及当下内外交困的局面。他是不会选择走这条路的。

  时不我待,造反有理!
  要造反就必须打仗,要打仗两样东西缺不得,一个是兵,一个是粮。太原是边塞重镇,粮草供应应该根本不成问题,但是兵员就很成问题了。
  这话看起来好像有矛盾,边塞重镇有粮无兵,没有兵怎么保家卫国守边疆。隋王朝与突厥曾经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还是开皇年间,两国摩擦不断,火花四溅。
  开皇三年(583年),隋朝取得了战胜突厥的辉煌胜利,完全扭转了四面受敌的被动局面,西突厥和东突厥、隋朝的战争就像两口子打架时断时续,但都没有到伤筋动骨去离婚的阶段。后来,隋朝懒得跟西突厥天天这么搞来搞去,觉得没多大意思。于是就扶持了一个第三者东突厥,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完全是隋朝一手“制造”出来的,启民本人也完全听命于隋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